close
這幾年似乎曾有一陣古道熱,雖然已稍有退燒的現象,不過漫步在較著名的古道時,還是可以看到不少來自外地的旅客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相較於天母古道等明星級古道,糶米古道這條位於信義計劃區附近的路線,的確冷門,會去走的多半是附近的居民。雖然我很早就聽說這條古道,而且附近的南港山系也大都走過了,不過對這條卻遲遲沒去造訪,主要因為那一帶是台北市的示範公墓(崇德街底),而且古道經過多次修葺,早就失去古意。不過這條離我家最近的古道若不去走走,多少還是有點遺憾,趁著現在沒什麼重要的考試報告,我利用陽光普照的週末踏上這條遲早要造訪的古道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相傳在清道光年間,三張犁一帶的農民,利用這條山路,將收成的農產品,越嶺挑往文山、深坑地區買賣,由於是一條以挑米賣米為主的貿易路線,於是稱之為「糶米」古道(糶米的「糶」字,發音同「跳」,是出售穀物的意思),除了這一帶的農民之外,蘭陽人挑米也會經過這裡,盛產稻米的蘭陽平原,當地人天未亮就挑著米步上往胡桶、坪林的古道,黃昏時抵達石碇並在此過夜,第二天再沿著茶路米路進台北城。這二隊人馬在米路的途中發現水泉,便在休憩飲水,後來為了感念神明對往來人行的庇祐,在此興建小廟供奉土地公,這就是「糶米公廟」的由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糶米古道,也人稱為新坡嶺古道,起點在吳興街 600巷 100弄底。吳興街底一帶的巷弄錯綜複雜,如果沒有明顯的巷弄號碼牌,肯定會在迷宮中繞上半天。轉入100弄後,開始爬坡上升,右手邊則出現一條溪溝,不過大概太久沒下雨了,溪溝完全乾涸。繼續往前不遠,可以看到左邊有步道階梯出現,從這裡上去也可以。如果要到牌樓的起點,就繼續直走巷子,到岔路轉往左邊,就看到「新坡嶺糶米公廟」的牌樓了,此處是步道的起點。牌樓上聯為「糶耀發散發毫光」,下聯為「米糧五穀造人群」。牌樓下兩側有石碑,右邊刻有可愛的地圖,另一邊的石牌上解說糶米古道與糶米公廟的由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在牌樓外,左邊不遠的地方,走過水泥橋,山壁上可以看到一個由鐵柵欄封住的山洞,這就是德興煤礦坑口,旁邊還有舊步道的痕磅,已經湮沒在茂盛的竹林中了。抵達糶米公廟之前,會先後經過兩座小廟:財神廟與地藏殿。財神廟前面有個小池塘,遠遠就看到池中的小島上有十來隻烏龜在曬太陽,當我離池塘約5、6公尺時,撲通撲通聲就不絕於耳,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警覺性如此高的烏龜@@。地藏殿附近有個小園圃,種了形形色色的園藝植物,大部掛有書寫著植物名字的名牌,不知是不是為了附近小學的自然教學所設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十多分鐘後抵達糶米公廟,廟旁有一棵百年大葉楠,但受蟲害,樹幹漸枯黃萎縮。根據山下碑文記載:此廟建於道光年間,早期只是農民設置的簡易石砌小廟,民國七十六年,信徒捐款翻修糶米公廟,並將五百級舊石階鋪上水泥,七十九年時完工,所以現在看到的「古道」其實是十幾年前重建的「新道」,只是位置相同,象徵的意義較大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在廟內參觀一下後繼續上爬,不久抵達步道終點,也開始進入墓區,米路與茶路在此交會。這裡一邊可見到101和周遭東區的建築群,一邊可遠望木柵一帶,視野還可以,但在墳墓區觀賞市景總是氣氛不對,我沒多逗留就繼續前行,走了十多公尺就到了崇德街,街的兩旁都是墓群,還好今天晴空萬里,不用擔心發生路上行人遇斷魂的恐怖故事。到了公路右轉,在59路電線桿編號處有一往下的水泥階梯,兩旁自然也都是墳墓,慈恩園高大的靈塔聳立眼前。這就是所謂的茶路古道,這條路很短,約十分鐘就可以抵達石泉巖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深坑和石碇地區,在清朝中期就已出產許多茶葉了,但當地的茶農尚不會製成好茶,於是把採收的茶菁,用扁擔挑往台北,在六張犁或公館交貨,再購日常用品循原路回家,茶葉之後運往艋舺裝船,再送到福州去精製成茶。這條由深坑越過觀山嶺的路線就是所稱的「茶路」。當然目前餘留下了的這段「茶路古道」只是舊道的其中一小段,如同糶米古道,還是象徵意義較大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步道盡頭的石泉巖是百年古廟,祀奉清水祖師;明末安溪人隨鄭成功來臺,帶走清水祖師的香火,一部份人士在三峽建立清水祖師廟,另一部份人士則在文山區種茶,初期僅用茅屋搭蓋供奉他們家鄉守護神清水祖師。道光年間安溪楊士如捐資倡建後此廟乃愈具規模。由於早期寺後有泉,自石間湧泉因而得名。泉水清涼甘美,此廟又位於古道中途,因而成為往來茶農們重要的休息站。廟前的路口,立著兩塊石碑,一塊為同治九年的「重修觀山嶺路橋碑」,記錄當時出資重修這條古道的捐款芳名錄,算一算這塊石碑已有130餘年的歷史了;另一塊石碑為台北市文獻委員會所立的「茶路」石碑,解說茶路的起源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離開石泉巖從臥龍街431巷下山,延途住家不多,這是可預見的,畢竟沒人想和好兄弟做鄰居嘛。到達臥龍街已經快11點了,此時是離峰時間,加上又是假日,公車不好等。反正今天走的路程過短,讓人覺得很不過癮,我就乾脆走路回家,50分鐘後返抵家門,也結束了今天的古道之旅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基本上糶米古道還算值得一走。至於茶路古道這條當年安溪人挑著扁擔走出來的山路,雖然說見證了台灣產茶的濫觴,但在此處的氣氛絕不會讓人發思古之幽情,不走大概也不會可惜。
後來發現糶米公廟似乎有路通往挹翠山莊與象山,改天再去走走看,這樣應該可以避開墓區,也可避免走回頭路的無趣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優游山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