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台北市以「茶」為名的古道就我所知有三條,其中「茶山古道」與「茶路古道」都去過了,反倒是最富盛名的「茶葉古道」未曾造訪,這個星期六天氣回暖,就找了爸爸一起去了。
 
把車停在北二高下,沿指南路繼續上行,在過了石坡坑小橋來到指南國小,古道路口就在國小旁,由於這條古道也是市政府規畫的指南茶路親山步道,有非常明顯的親山步道指示牌,不虞迷途。 
 
山明水秀石坡坑,梯山種田聽歌聲
    山中農戶衣食足,栽竹種茶又植橘 
        樟湖明月無古今,人事滄桑舊變新
 
這首題在入口解說牌上的詩,清楚描述了當年茶道周遭的農村事物。木柵的鐵觀音聞名全國,上貓空泡茶賞景也是台北人重要的休閒方式。關於木柵茶區的歷史,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,張迺妙、張迺乾兄弟從福建安溪引進鐵觀音茶至樟湖地區栽種。由於這一帶山地的土質與氣候極適合鐵觀音生長,種植面積逐漸增加,造就了貓空茶鄉的美名,為了感念張迺妙的貢獻,在貓空還設有其紀念館,館內收藏各種製茶用具和相關文物。 在指南產業道路未開通前,這條由指南國小通往三玄宮,全長約約1.2公里的古道是茶農運茶下山的唯一通路,可以說是此區的交通命脈,重要性不言可寓。
 
踏進入口,迎面而來的就是陡上的水泥階梯,三、四分鐘,右邊出現墳墓,瞄了一下,祖籍果然是安溪。向左手邊望去,指南宮矗立在對面山上,頗為宏偉,這前面的一小段,兩旁種了不少綠竹,林相較單調,加上腳下新鋪的水泥,景觀和想像中的古道有些出入,好在五、分鐘後,終於踏上古樸覆有青苔的舊石階,兩旁也出現以相思樹與香楠的雜林,古道的氣氛漸濃,自然氣息也漸增,這才是原味的茶葉古道!走著走著,右側出現岔路,也是舊式石階,應該是舊時茶路的支線,不過此路隱身在樹林間,上頭布滿落葉,顯得有些荒涼。前行五分鐘,左手邊出現小水塘,幾條錦鯉在裡頭游來游去、看起來頗為優哉。這裡大概是古道的中點,古樸的石階路在這附近又被水泥石階路所取代。
 
向前一、二分鐘左手邊出現一條水泥岔路,看著樹上的登山條顯示應走此路,不過這條實在不像主道,猶豫了一下還是跟登山條走,轉個彎後看到熟悉的親山步道木樁才確定沒錯,不過那條看起來像是主幹的步道不知通往何處,難道是死路?過民宅後,穿越馬路後接回步道,前行沒幾步右手邊出現一個傾斜的石碑,正面有六句似詩非詩的句子
 
眼相球中金獅俥,童子拋球轉回身,
東方發永轉離宮,吉成金山氣泡強,
金山土角人觀看,四面山峰看分明。
 
字面看起來是對山勢水流的描述。背面寫著:天理、地理、人理、心理,碑石看起來有些年代了,應是民國初年留下了的。
 
續前行,步道與貓空產道三度交會,約六分鐘後抵達貓空站,纜車就在正上方川流而過。大概時間還早吧,車站人不多,穿過車站來到後方的指南產道,這裡是茶葉古道的終點,右轉邊20公尺就是三玄宮,左轉1公里可至天恩宮與茶展中心。馬路對面的步道則是今天後半段的旅程。
 
穿過馬路續上行,接上三玄宮步道。嶄新的石階旁是先經過茗華園的茶園,上行六七分鐘轉為古老石階,還有溪溝伴行,顯得有點潮濕,這裡離越嶺鞍部約600公尺,在轉過一段平坦土路後一是一連串的上坡,步道隱身在密林中,有種進入深山之感,頗為清幽,不到十分鐘就到了鞍部,這裡是個十字路口,往前(南)通往銀河洞,往左(東)是十六份山,往右(西)則是鵝角格山。建設局顯示這裡是「德高嶺」,不過我所知道的德高嶺應該是西邊的待老坑山,不知到底哪裡才是正確的德高嶺?
 
取右往鵝角格山,山徑頗為原始,而且走的人應該不多,二旁不時有比人高的野草,不過路徑大致清楚。走了五分鐘遇岔路,依登山條的指示取右行,順著狹窄的稜線上上下下,較陡處都有繩索可拉,並不難行,大約十分鐘後抵達山頂。
 
鵝角格山,又稱鵝公髻山海拔472m,北市都計四等三角點No104。此處展望極佳,北面俯瞰台北盆地,最遠可見觀音山,淡水河的出海口隱約可見。
 
離開山頂從另一邊下山,迎接我們的是一段長長的陡坡,是今天比較難走的一段,爸爸健步如飛的一路下竄,我則小心翼翼的扶樹拉繩,真配服他的快腿和耐磨的雙膝!這段約有20層樓落差的坡結束後,接上平緩寬大的山腰土徑,再往前一小段終於接到石板步道,這條就是樟湖步道,從山頂到這裡花了二十多分鐘。右邊有一條花崗岩步道往貓空纜車站,左前方直行樟湖步道往待老坑山,取左前續行。
 
前行一分鐘多來到步道十字路口,左下往銀河洞,右下往樟山寺,取右下行。突然想起去年走銀河洞時也是走這條下山,不過原本的石階都被翻路旁,留到一道泥土斜坡,難道步道又要重砌?建設局是不是錢太多了!步道出口是貓空產道,左轉往樟山寺方向前進。產道兩旁茶坊林立,不時可見碧綠的茶園,之前提到的張迺妙紀念館也在這條路上。
 
走了十幾分鐘來到T字路口有:右往木柵、左往老泉里,取右行,大約10分鐘後抵達樟山寺。

樟山寺位於北市文山區老泉街,初建於1931年,供奉千手觀音,源由可追溯到民國初年,據說當年附近居民在山坡地發現酷似觀音菩薩石像乙尊,便以圓石塊為案置香火供奉,受居民及行人膜拜,後築小屋予以敝風雨日曬,後來信徒廣增,斥資建廟,按地名命命名為「樟山寺」經過多次修建始成今貌。寺前廣場北眺台北市區視野極佳。一如往常的,寺前聚集了不少民眾,或是泡茶聊天、或是虔誠膜拜,比較突兀的是一旁有個小攤販,招牌上赫然出現「滷肉飯」的字樣。

面對樟山寺左手邊有一條步道,名為樟山寺步道,全長約1公里,出口是政大環山路。因沿途鋪設石階遠處觀之,如翱翔天際蛟龍, 故又名「飛龍步道」。沿樟山寺步道走個十幾公尺右邊出現一條陡下的岔路,通往指南國小,因為車子停在附近,所以取之下行。這條步道間雜著新舊步道,沿途不時可見菜園與茶園,比起樟山寺的另二條步道「樟山寺步道」與「救千宮步道」,這條較少人走,也因此保留了一分清幽。原本的舊式石階也在逐段翻修,拉起了黃色布條,不過當然擋不住我們。不知道步道更新後會不會吸引較多的山友選擇此路上山?

十幾分鐘後回到指南國小,再沿指南路回到停車處。停在北二高下真是個好選擇,不會被太陽曬成烤箱,只要二高不垮掉,這裡大概是這一帶最佳的泊車場所之一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優游山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