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今年的年假長達九天,不過台北市幾乎都是陰雨天,除了初一去了一趟杏花林和值班日外,都待在家裡,更糟糕的是在家裡也沒好好念書XD。
 
這幾天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值班那天有一台外傷的刀,苦主是一位被先生砍的婦人,右手掌整個被砍斷,左上臂也半斷,臉上傷痕深可見骨,頭皮上六、七道刀痕令人觸目驚心,其中一刀連皮帶頭骨削了下來,在場見過腥風血雨的姐姐們無不色變,一邊罵兇手、一邊說找老公要小心之類的。回家後講到我的刀房見聞,老弟說男人也要小心,也是有女性同胞會剪生殖器的。聽到這種回應真是哭笑不得,不過很像也有道理,總之男女生都要小心就是了~~
 
有點扯遠了,今天天氣終於放晴,當然要出去走走。本來想去向天池的,不過睡過頭,臨時把目標轉向內湖的金面山步道。
 
到市府站搭藍27,半小時後抵達環山路站,於環山路一段136巷左轉,巷底就是登山口。
 
 
登山口旁建有攔砂壩,上方有一水泥橋,後方陡峭的大岩壁幾呈垂直矗立,溪水從岩壁流瀉,大雨過後的飛瀑景觀一定相當壯麗。
 
 
過了大岩壁有指標寫著往論劍亭690m、41分,循指標前進。接下來迎接我的就是一連串的砂岩石階,走起來還算輕鬆。
 
十多分鐘後右手邊出現一處叫"白臼樹石地坪"的平台,俯瞰內湖、大直地區。
 
再往上走約一分鐘後可來到清代打石場遺跡,當年台北建城時(清光緒八年元月動工,十年十一月竣工),看上了這一代堅硬耐磨的安山岩,且山腳下鄰近基隆河利於水運,開啟這段打石場的歷史,當年採石範圍從小金面山(位於德明科技大學後方)向東至大金面山;運石路線從內湖路一段91巷到北勢湖舊渡船頭下運輸船,在漲潮時從基隆河順流而下,順著基隆河經大直、劍潭、大龍峒番仔溝至淡水河,再沿淡水河逆流而上,到達北門附近的「河溝頭」上岸。日人拆除台北城後,將城牆石材用在後來新建的公共建設上,目前尚可在舊台北監獄圍牆(金山南路電信局旁)看見當時台北城牆拆除的舊石材。日治時期仍繼續延用了這座採石場,稱為「北勢湖採石場」,是全台灣頗具規模的石材供應地。
 
台灣光復後,隨著混泥土建材成為主流,開採石材不再具有經濟價值,因而逐漸停止生產活動。近年此區已經由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,現場仍遺留不少歷年開鑿石材的鑿孔痕跡,登山步道兩旁也常見到散置著的石條成品,有些石條則已成為步道的階梯。這些遺跡,足以作為臺北建城史的最佳實證。
 
過去打石工人會先在岩壁上用鑿子和槌子開鑿一排四角(或圓形)鑿孔,然後於每個鑿孔內放入鐵楔,鐵楔由兩片鐵板組成,再用槌子敲打鐵楔中央,敲打至大石沿著鑿孔連接而成的線裂成兩半,脫離岩壁後再按照所需的石材尺寸分解成石條或石塊。
 
 
續上行,兩旁開始出現巨大岩塊,巨砂岩所含的石英粒在陽光下閃閃發亮,這也是金面山名字的由來,途經松友坪採石遺跡。
 
不久來到一處涼亭,這裡大約是半山腰處,展望頗佳。
 
 
接下來的路越來越陡,原本的石階步道也逐漸被一連串的巨岩、岩壁取代,
 
 
過了這一大段陡峭的岩壁後,來到論劍亭,原本的論劍亭在遭到祝融之災後已經被新建的雙層觀景亭取代。
 

 
再往上走約一分鐘後就到了台北市親山步道打印台,往前處走約10公尺左右來到剪刀石山頂。
 
剪刀石山,海拔258m,無基點剪刀石是塊斜伸向上而下空的巨石,從金龍產業道路方向仰望山頂巨石,猶如一把剪刀插向天際,故稱剪刀石山,屬於五指山系的支脈,呈現東南面平緩而西北面陡峭的單面山
 
  
山頂展望極佳,向前可俯瞰基隆河、松山機場、美麗華摩天輪、101高樓等台北市景,後方為大崙頭山、大崙尾山、忠勇山等內湖諸山。
 
 
離開山頂通過巨石區,一路陡下。
 
約5分鐘經電塔034,左側有條保線路往金龍產業道路內湖路三段,循主稜續行。約二分鐘右側有條小路,可下竹月寺,這是待會兒預定下山的路,續前行二分鐘抵達金面山(基點峰)。
 
金面山,海拔181m,又稱新坡尾山,土地調查局圖根點。
PS也有人稱剪刀石山為金面山,此處則稱小金面山,但其實在日據時代的台灣堡圖上已畫出,小金面山是在德明科技大學的後山,剪刀石山與這附近則稱大金面山。近年來藍天隊的路線圖已把小金面山的山名轉給德明科大後山,此處則稱金面山,與剪刀石山分家。
 
折返回往竹月寺的岔路,起先是土石路徑陡下,六、七分後經一處菜園,山路也轉成較平緩的枕木步道,兩分鐘後來到竹月寺。
 
竹月寺,供奉千手觀音,香客還不少,寺前有飲水機可取用,真不錯!
 
 
再往下沒多久就接上環山路二段50巷,這一代的麗山新城據說早年住了不少國代。
 
三分鐘後抵達環山路,搭藍27回家~~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優游山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